首页 > 行业资讯 > 电动车企业走向衰败的症结

电动车企业走向衰败的症结

       我国电动车产业在市场强劲需求的推动下,形成了迄今以来将近10年的繁荣发展“黄金期”。在石油不断上涨、消费购买力日趋提高、城市道路不断被汽车大量上路的汽车所吞噬、乡镇以及农村的道路日趋发达的形势下,这种被称作为环保的廉价的灵活穿行在大街小巷的电动车将继续保证“黄金期”得以延续下去。 据粗略统计,截止到目前,进入到电动车产业的企业(整车与零部件企业)达到4000多家,其中已经拥有生产许可证的整车企业达到1900多家,零部件企业多达2000多家,其中生产电动车用铅酸电池的企业曾一度达到1200多家,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洗牌目前还剩下100多家;最近一二年进入到电动自行车用的锂电池企业大概有50-60家。直接与间接从事电动车产业的人员达到200-300多万之众。10年来,整车企业向市场投放了6000万辆车以上的车辆,企业与商家为国家上缴了一百亿多的税利。

  在发展的“黄金期”里,从前期千军万马的企业涌入来淘金,到目前将近有30%左右(部分地区已经有将近50%,甚至更多比例)的企业退出,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的激烈甚至是悲壮与惨烈,但并没有改变“黄金期”――市场仍然保持大约在1500万辆的年需求量格局。只不过这种需求的格局随着品牌的影响力、各地对电动车政策的制约、消费者的对产品的需求的变化、企业间竞争所形成的产品价格的调整与质量提升的而进入到一个崭新领域。但由于产业的准入门槛过低,在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的发展将维持“黄金期”格局趋势的基础上,部分企业频繁地进入与退出仍是今后产业的主调。在此,笔者根据多年来企业的调查,以及大量收集企业失败的信息加以归纳,总结电动车企业走向衰败的症结,在此以飨读者。

  短视目光主导 企业诚信缺失

      在这些失败的企业群体里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经营者对经营企业的目基于“好赚钱”和“空子”可以钻的认识。他们中文化总体素质不高,对制造尤其是像电动车这类的需要一定相关知识的制造企业缺乏经验,总以为将曾有过经营小作坊、商店或者贸易之类的经验复制就可以获取成功。他们进入到这个产业怀揣的资金捉襟见肘,经过建厂(有相当部分是租赁厂房)、组织人马搭建管理、生产班子、办理各种经营手续之后资金已经所剩无几。因此,尽快上马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丰厚的回报,驱使着这些企业的经营者采取不择手段从事经营活动。“淘金”和投机的交织,加上急于获胜的心态,使得这些经营者从短视目光变成了短期的行为。

  这些企业总以为:制造电动车无非将各种零部件拼装在一起然后交给经销商销售出去简单的事情。为此,在这些企业里,整个厂房显得空空荡荡,除了一条简单不能在简单的流水线之外再也找不出值钱的其他的设备。他们对一线员工的考核与要求,只是将电动车拼装起来(实际上也提不出更高的要求),保证电动车能动起来就万事大吉了。他们以先付一笔小数额资金接着赊帐来采购零部件,直到零部件企业感到供货风险日增,提出先付清前期货款后再提货的要求时才终止从这家零部件企业采购。接着,用同样的手法到另一家零部件企业进行采购。这种透支信誉的做法很快在整个同行中传开。但有些零部件企业明知是这些整车企业采用的“空手套白狼”的伎俩却仍然供货,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好,在采购企业没有现金的前提下可以抬高价格出货。零部件企业的“博弈心态”为到处赊帐采购的整车企业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为了将产品快速销售出去,他们对经销商采取了先铺货后结帐的办法,鼓励经销商在无本的基础上发挥销售的自由度。因此,这些企业玩弄的赊帐把戏也让很快地让部分经销商所学会,并发挥到极致。这种建立在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基础上相互赊帐的产业“链”,为这些企业的快速兴起与快速走向失败留下了隐患。可想而知,不重视技术不重视质量的产品必定在终端上显现出来。而产品质量存在的这些和那些的问题都被经销商所放大,他们采取扣押回笼来的货款以种种理由不归还整车企业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部分动机不纯的经销商,由于采取赊帐(或企业铺货)销售的办法,在销售业绩不佳、且无法还清店铺租金的情况下,会采取保证自己有赢利而让整车厂蚀本的办法抛售产品来兑现现金。而后,一走了之。整车企业将亏本的生意转嫁到零部件企业,零部件企业根本不买帐,向这些采购的整车企业所在地法院提出诉讼……这种恶性循环的产业链所导致的是欠债的整车企业四面楚歌,被零部件企业所痛恶。整车企业断绝了资金来源,连员工的工资也无法正常支付,只得黯然关门。而零部件企业也因为相当多的财务坏帐遭拖累。

  市场过分扩张 资金后续难为

  这些企业是一些有多个战略投资者合作而成的。他们冲着电动车产业美好的发展前景与可预期的收入而来。在建厂初期时雄心勃勃,从企业战略的规划到实行战略的构架描绘得俨然是一幅“宏伟蓝图”,让人肃然起敬。在市场建设和推广上,他们制定的规划让人瞠目结舌,似乎用“想得到才能做到”的超乎寻常的逻辑来诠释开拓市场的思维是何等的重要。

  诚然,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在全国的地图上插满红旗的让人为之振奋的目标;在几乎所有电动车的展会上,他们打出的品牌在著名形象代言人的烘托下奕奕生辉,撞人眼球。但是,他们的产品在市场的口碑没有象他们广告所宣传的那样让人信服。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的产品差强人意,而是他们在市场扩张上并没有做到张弛有度――适度地市场扩张与企业管理有效幅度保持有效的距离。战线拉的太长,摊子铺得太大的弊端,反映出他们急于求成的作风与心态。他们没有根本没有“做百年老店”的耐心,总以为投入从电视到平面媒体的广告来狂轰乱炸,能“炸”倒一大批终端消费者,从而使他们的品牌如雷贯耳。他们大量向所谓优质的经销商在没有资金抵押的情况下铺货,同时为配合经销商的产品销售用“钱来砸市场”――通过品牌宣传来兑现预期的销售目标。他们尽管有风险预警机制,设立了为控制风险的专门人员,但在售后服务环节上,或者说在处理售后服务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经营企业细节上的漏洞,而被经销商抓住把柄,成为有意或无意拖欠货款的理由,致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

  由于进入到这个行业之后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使投资者产生意见和分歧。部分投资者减缓资金的再投入和前期的投资过大等因素的出现,更由于资金的入不敷出,导致后续资金供应不及时或不充分使得企业的运做计划大打折扣,企业看上去天天在回笼货款,但在庞大资金支出的面前,这些回笼的资金为推进战略规划的实施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原本靠大量资金投入的运作,因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而使企业飞驰的战车慢慢减速下来,不得不萎缩市场来维持企业的经营,这种因资金不足或市场推广不稳健的虎头蛇尾措施也是电动车行业中的典型事例。

  产品竞争乏力 经营决策失误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电动车零部件等类型的企业里。他们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依靠单一的产品相对的稀缺性和低价销售策略,很快地、轻而易举地将竞争对手的订单争夺过来。在获知全国各地大量采购商――制造电动车企业的涌入,订单像雪片似的飞进来的时候,经营决策者无法拒绝足以让企业不得不采取规模做大来保证订单完成的诱惑。在地方政府给予土地低价转让以及税收减免甚至银行低息贷款等优惠条件的刺激下,这些企业将前期赚到的利润加上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资金迅速投入到规模的扩大上,以使企业创立时的“一招赢天下”得以复制。

  厂房林立,设备簇新,新兵新将……看似企业辉煌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诸多的危机。之一:企业规模扩大后,管理难度增加,尤其是对市场的敏感度在下降,使得企业像一个臃肿肥胖的老人步履蹒跚。之二:经营决策权虽然掌握在经营者(董事长)手里,但企业的经营者还没有适应随企业规模做大而调整企业内部管理的幅度与权限之间的得与失,在放权与限权上显得优柔寡断。之三:企业规模迅速膨胀所出现的管理混乱的通病显现,使得部门之间的协调因部门之间独立与封闭而变得困难,分散了经营者的时间与精力。之四:受虚荣心支配,盲目轻视竞争对手。用曾获得的成功的经验来研判市场发展的方向。之五:虽有产品研发部门,但研发人员的研发方向与研发人员的经验与能力存在缺陷,使得新产品或改进产品不能得到市场有效的推广,不能得到客户及时的认同。之六:对核心人员――营销、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育与使用缺乏长期战略的眼光,在使用人才上急功近利的措施比较明显,企业关键性的人才被悄悄挖走。终于,竞争对手经过几年的磨练,产品的性能与质量经过实践证明已经明显地赶超,大量订单流入到竞争对手那里,而使企业陷入了困境。由此企业坚持价格取胜的策略,走低价路线,以数量来博取市场份额的提升――这种产业发展初期的战略思维来经营企业,遭到具有品牌实力企业的摒弃,导致企业不断走下坡路。

  盲目多元投资 拆东补西

  过日企业投入到电动车行业不久,尽管销售规模难以扩大,但业绩还能勉强保持,在企业的资金帐上存有让经营者感受到宽慰的数额。原因是企业产品销售还保持较为稳定的盈利空间。随着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原材料不断上涨压力尤其是经销商不断压低采购价出现了由经销商主宰的市场后,这些企业经营者怀着摆脱经销商的束缚、争取获得更大赢利的心态去寻找发展新的增长点。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通过提高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但市场开拓上的困难,经销商不断压低采购价并且不断拖延货款归还,致使企业规模生产所产生的效益被吞噬、企业的流动资金不断畏缩。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为经销商打工的现实,导致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产生自立门户从自做销售商到自做产品来控制产业链前端得以“吃肥肉”的冲动,以此摆脱企业逐渐走向可能啃“鸡勒”的窘境。

  这些企业大量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甚至孤注一掷,进入到建设属于自己控制的销售网络的领域,从事自己原先并不熟悉的商业活动。他们将大量资金用于铺设异地的销售网点上,大规模招兵买马,显示出企业空前的繁荣景象。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已经稳稳扎根于市场并赢得当地消费者信任的经销商的监控之下,每推出一个销售新举措都会被竞争对手轻易地击破而以失败告终。这些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相应的人力投入到他们强项的制造产品领域里,以致产品质量问题接连不断。由于销售市场容量并不大,这些企业销量受到稳固占领当地市场的其他品牌的制肘,投入远远大于产出,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被迫全线退出而使企业关门的结局。

财权意识淡薄 企业被人掏空

  这是被朋友出卖而陷入困境的典型。这些老板凭着个人的人脉关系,很快从朋友那里筹集到一笔能将企业运转起来的资金。而他们这些所谓的朋友以出资者股东的身份掌管企业的采购与销售甚至财务大权,并通过协议(合同)方式与董事长的老板达成了承担责任与享受权利的契约关系。这份看似靠朋友帮忙实为受控制的股东与董事长之间的合作条款,为企业陷入困境埋下了伏笔。

  显然,一旦朋友关系受利益驱动,哪怕双方原先的关系再怎样的牢靠,都是不堪一击的。何况,一开始就被处心积虑的朋友盯上,并在实施阴谋过程中制定了合同的合法护身符做掩护,使得朋友捞钱轻而易举且堂而皇之。然而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老板轻信朋友是能人,让朋友全权处理企业中的大小事情,而自己俨然以董事长自居,置身企业管理之外,无疑为朋友捞钱打开了方便之门。

  实际上,办一家企业需要朋友和能人来帮忙固然重要,但如何来管理这些朋友和能人确实是个大学问。有一句俗话,管理好了人也就管好了企业。因为一个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管住企业的方方面面。但在企业初创时期,老板对企业的各种支出情况应该了如指掌,发生的费用要笔笔躬亲,做到心中有底。尤其是在采购、销售等环节上要全程参与并严格把关。这些环节是企业资金流入与流出的“阀门”,一不留神,钱就会莫名其妙地遛走。

  刚开始的时候,被董事长委以重任的这些朋友显得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对采购进来的样品还会请示汇报,对产品销往的地点与客户的资料予以上报。随着了解采购、销售的门道并与客户之间建立密切关系之后,这些股东在采购上大玩赊帐戏,采取一份货款用在多家供货商的采购上,把从公司里领出来的资金转移到个人帐户;将销售商的资金跳过公司回笼到个人帐户等手段,由此不仅架空了董事长,而且大大肥了个人的腰包,掏空了企业。突然有一天,董事长发现非常忙碌的企业并没有资金流入,公司“血库”告急,经过调查才发现许多的资金已被暗渡陈仓,这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由此使辉煌的企业陷入一蹶不振的状态。

  薄营销轻市场 日升之后日薄 

  这些企业在产业起步之时做得非常的成功。其原因在于三大因素:一是企业无路可退。在办电动车公司之前,这些从国有转制而成的企业经营困难重重,进入到电动车行业后已经处于“退必亡、进可赢”的局面,由此逼迫企业只能走这条“华山路”。二是有技术力量。由于这些企业从国有转制而来,企业相当多的懂电机、懂电子等技术的因年龄因素而滞留在企业里老职工,为该企业能迅速崛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保证了该企业的产品与民营企业竞争具有明显的优势。三是市场需求旺盛。由于电动车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引爆了市场巨大的需求,产生了只要有产品就能找到买家(经销商)的卖方市场,从而为这些公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但是,随着众多民营企业涌入到电动车行业后,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经过短短二三年时间演变就形成了由平衡滑向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部分产品畅销而部分产品滞销所带来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逐渐显现。这种优胜劣汰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质量,更体现在成本、产品更新的速度等综合因素上。而作为率先占得市场先机的这些所谓的老企业,没有能将“先机”转化为追逐成本优势、产品款式更新优势以及行销通路上的市场扩张优势,却故步自封,沉浸在原有起步时的成绩上不能正视现实的严酷性。尽管看到其他企业在大踏步地前进,但企业落后的激励机制、重视上下的等级制、过分讲究“和谐”的惰性,制约了这些企业领导和团队在市场上的开拓进取。在体制的纠缠下,落后的机制使得管理者无法勒住企业命运的喉咙。

  如果说,这些带有国有性质的电动车企业因战略决策的正确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在起跑线上领先于其他的竞争对手,那么,因体制与机制的弊端所形成的轻营销、淡市场的战术,使这些企业获得的市场份额被后来居上者所轻易地蚕食,导致这些的规模逐渐萎缩,使企业走了下坡路。

  苦经营嗜赌好 厂梁蓦然坍塌

  嗜赌者,人性使然也。嗜赌成性、欲罢不能必然坏大事。作为一家企业的经营者,在空闲之余邀知己在牌桌上相聚,输赢不产生对事业与工作的影响,为免不妥,无可指摘。但问题是,沉湎于牌桌不能自拔,将企业宝贵的资金挥霍在牌桌上,必然无暇顾及事业,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电动车行业里,有那么一些经营者颇具管理天赋,他们将自己的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残酷竞争的环境中,找到了企业的定位,拓宽了企业发展的空间。然而,他们却在牌桌上无法左右自己,是一个活脱的赌徒。一旦上牌桌,他们就将企业抛之于脑外,将白天辛苦赚到的钱,轻易地输在晚上的赌桌上。在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两面性特征:牌桌之外,他们具有敏锐的头脑和掌管企业的禀赋,对经营大事的判断,思路缜密而又果断,俨然是一个好厂长和严厉的管家。他们对企业所发生的每一笔费用的来往了如指掌,不会轻易地浪费每一分钱,珍惜来之不易的钱财;牌桌之内,他们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赌徒,失去理智,没有了控制力。其结果,必然是将企业的命运都赌掉了。

  在行业里,有些电动车企业的经营者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在创立公司之除非常的节俭,好不容易将企业拉向轨道,积累了一些财富。看到企业帐面上有了宽松的资金,这些经营者在赌友的召唤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赌室。有的经营者,经过几年的奋斗,企业规模迅速地发展壮大,盈利能力与日俱增,个人的帐户上已经是七八位数的资金了。怀揣巨款的他们,为了寻找刺激,出入境外高档赌场,一掷千金。有的经营者就是在这样的刺激下,挥霍着企业的财富,将企业多年积累的财富挥霍一空,从而导致企业轰然坍塌。

  核心人才被挖 后续走向下坡

  如果说,企业起步获得成功的关键是靠经营者个人打拼而来,经营者在企业里树立了领袖的威信。那么,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须要靠一个优秀的团队,有了这个团队才能将企业真正的管理好。而个人只有将领袖的威望贯彻到团队中,  才能起到企业文化灵魂的作用。

  在部分电动车的零部件企业,经营者凭借对市场的敏感,大胆投入资金,开发出整车企业所需的产品,获得了成功。但是,这些经营者把企业的成功全部归结于自己,个人赚得钵满盆满,而对手下的员工非常的吝啬。随着众多同行企业的迅速崛起,这些企业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这些企业的经营者过分强调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认为:老板是员工的衣食父母,员工从老板这里获得的工资,理应感谢老板。殊不知,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轻视员工,无疑是轻视自己的企业。

  作为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经营者,对待员工,尤其是对待员工的感情,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平时应该要让员工有归属感,在保证企业合理利润的前提下,最大化地让员工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使员工的生活得到较好地保证。在精神方面,经营者更应该对员工呵护有加,嘘寒问暖,让员工在企业里有发展的前途,使他们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由于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太功利性,平时太注重个人的利益,不仅轻视员工尤其是企业核心员工(实际上这些企业的经营者根本没确认核心员工的地位),而且有时到了怠慢的程度,导致这些企业关键岗位的员工纷纷跳槽。这些企业核心人员跳槽所带来的结果是,企业关键性技术流落到竞争对手那里,致使企业竞争优势逐渐丧失,最终结果是订单流落到竞争对手那里去,由此企业逐渐出现衰败。

  企业崛起时靠老板的英明,而企业走向永续发展,不断壮大时要靠团队。因此,小企业的成功来自于老板的智慧,大企业的成长必须靠老板对团队的建立与培育。

  游走政策内外 陷入胡同难退

  这些电动车企业擅长制造超重超速的电动车。企业建立的初衷是销地产,产量的60%以上在当地市场销售,在多年的市场销售中,企业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随着当地政府对电动车上牌上路的管理逐渐加强,这些制造超重超速电动车企业面临着产品结构的调整,以适应当地政策的需要。或者,这些企业必须采取产品结构的调整,进行市场重心的转移,将产品销售到政策允许的外地市场。但是,一些厂家的经营者利用多年来对当地市场熟悉的有利条件,采取与当地政策周旋的策略,将当地不允许销售的超重超速车通过各种途径销售出去。这种游走于政策界限内外的办法,在一段时间内颇为奏效,但时间一长问题接连不断。

  促使这些企业这么做的是:侥幸心态和短期行为。尽管当地政府禁止超重超速车流入到市中心的市场,但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会在利用各种办法寻找更多的经销商来销售他们的产品。因为销售超重车的利润要比允许上牌上路的车高得多。在利益的趋使下,这些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产品销售到政策的“禁地”――市中心去。这些企业看似成功,却为生存与发展埋下的隐患。

  为了迎接销售高峰的来临,这些企业加班加点制造超重车(电动摩托车和轻便型电动车),造成全厂库存高负荷,资金严重积压。但是,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让这些企业猝不及防:其采取的一些非正规手段销售的产品,遭到了当地部门的严查,许多销售这些企业产品的经销商被当地部门查封,由此使企业陷入了欲退不能、欲进受阻的严重局面,积压在仓库内的许多产品无法销售出去,时间一长,将多年来好不容易积累的企业的财富在一次错误的策略中丢失掉。

  成本上升压力 企业被迫关门

  这些基本上是一些年产规模只有三四千辆的小企业。之所以没有被一些规模大的企业所消灭,原因在于他们的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和利润空间。然而这样的状况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电动车产品的零部件价格透明度非常的高,制造利润的空间已经被经销商“封死”,厂家如果没有进行规模生产很难保证其利润。二是各种成本在“飙升”,而销售价格却没有同步,由此压缩了企业的利润。三是市场整合的力度在加大。整合体现在品牌、经销商和产品的结构上。而这些根本没有成本优势的小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品牌、销售通路和产品的结构上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尤其是一些企业,他们的销售通路因经销商被市场整合而不断萎缩。市场出现了认定品牌的趋势,产品的市场价格不断透明与降低,从而导致这些企业产品销路逐年下降。四是电动车市场饱和所带来的销售困难更加明显。这些企业原销售半径在较小的范围。由于将产品销往远离企业的偏远市场,产品销售数量不多,但管理成本很高,不仅力不从心,而且得不偿失,使得企业不得不放弃。

  成本上升给这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面对市场整合力度加大的趋势,生存的艰难愈加明显。据反映,在上海、浙江台州、无锡、天津等地,小规模的企业已经有30%以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