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专栏 > 锂离子电池容量损失原因简单分析

锂离子电池容量损失原因简单分析

    电池容量损失原因分析过充电所谓过充电就是超过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一般为4.2V)而继续充电的过程。在过充的情况下会造成电池容量的衰减,主要有如下因素:①石墨负极的过充反应;②正极过充反应;③电解液在过充时氧化反应。电池在过充时,锂离子容易还原沉积在负极表面:Li++eLis)沉积的锂包覆在负极表面,阻塞了锂的嵌入。导致放电效率降低和容量损失,原因有:①可循环锂量减少;②沉积的金属锂与溶剂或支持电解质反应形成Li2CO3LiF 或其他产物;③金属锂通常形成于负极与隔膜之间,可能阻塞隔膜的孔隙增大电池内阻。快速充电,电流密度过大,负极严重极化,锂的沉积会更加明显。正极过充导致容量损失主要是由于电化学惰性物质(如Co3O4Mn2O3 等)的产生,破坏了电极间的容量平衡,其容量损失是不可逆的。

  →(1y/3[Co3O4O2g]+同时正极材料在密封的锂离子电池中分解产生的氧气由于不存在再化合反应(如生成H2O)与电解液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同时积累,后果将不堪设想。过充还会导致电解液的氧化反应,其氧化速率跟正极材料表面积大小、集电体材料以及所添加的导电剂(炭黑等)有很大关系,同时,炭黑的种类及表面积大小也是影响电解液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表面积越大,溶剂更容易在表面氧化。当压高于4.5V 时电解液就会氧化生成不溶物(如Li2Co3)和气体,这些不溶物会堵塞在电极的微孔里面阻碍锂离子的迁移而造成循环过程中容量损失。
  电解液分解电解液由溶剂和支持电解质组成,在正极分解后通常形成不溶性产物Li2Co3 LiF等,通过阻塞电极的孔隙而降低电池容量,电解液还原反应对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由于还原产生了气体会使电池内压升高,从而导致安全问题。电解液在石墨和其它嵌锂碳负极上稳定性不高,容易反应产生不可逆容量。初次充放电时电解液分解会在电极表面形成钝化膜,钝化膜能将电解液与碳负极隔开阻止电解液的进一步分解。从而维持碳负极的结构稳定性。理想条件下电解液的还原限制在钝化膜的形成阶段,当循环稳定后该过程不再发生。电解质盐的还原参与钝化膜的形成,有利于钝化膜的稳定化,但还原产生的不溶物对溶剂还原生成物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电解质盐还原时电解液的浓度减小,最终导致电池容量损失(LiPF6 还原生成LiFLixPF5xPF3O PF3),同时,钝化膜的形成要消耗锂离子,这会导致两极间容量失衡而造成整个电池比容量降低。工艺中使用碳的类型、电解液成份以及电极或电解液中添加剂都是影响成膜容量损失的因素。电解液中常常会含有氧、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微量的水对石墨电极性能没影响,但水含量过高会生成LiOHs)和Li2O 沉积层,不利于锂离子嵌入,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H2OeOH-+1/2H222    OH-+Li+→LiOHs  LiOHLi++eLi2Os)+溶剂中的CO2 在负极上能还原生成CO LiCO3(s)    2CO22e2Li+→Li2CO3+会使电池内压升高,而Li2CO3s)使电池内阻增大影响电池性能。
  自放电自放电是指电池在未使用状态下,电容量自然损失的现象。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导致容量损失分两种情况:一是可逆容量损失;二是不可逆容量的损失。可逆容量损失是指损失的容量能在充电时恢复,而不可逆容量损失则相反,如锂锰氧化物正极与溶剂会发生微电池作用产生自放电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自放电程度受正极材料、电池的制作工艺、电解液的性质、温度和时等因素影响。如自放电速率主要因溶剂氧化速率控制,因此溶剂的稳定性影响着电池的贮存寿命,如果负极处于充足电的状态而正极发生自放电,电池内容量平衡被破坏,将导致永久性容量损失。长时间或经常自放电时,锂有可能沉积在碳上,增大两级间容量不平衡程度。Pistoia等认为自放电的氧化产物堵塞电极材料上的微孔,使锂的嵌入和脱出困难并且使内阻增大和放电效率降低,从而导致不可逆容量损失。 

 

返回
顶部